waitingform

每一条路,都为了抵达落日和森林

苦难贫穷辛劳≠诗意

读首诗再睡觉:

 

我走这条 也抵达了落日和森林


是的,正像弗罗斯特所见

前面有两条路 一条是泥土的

覆盖着落叶 另一条是柏油路面

黑黝黝 发出工业的哑光

据说这就意味着缺乏诗意

我走这条 也抵达了落日和森林


作者 / 于坚

选自 / 楚尘文化《彼何人斯:诗集2007-2011》重庆大学出版社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这首诗的灵感,来自弗罗斯特那首著名的 The Road Not Taken(《未选择的路》)。树林中两条路,一条走的人多,一条走的人少。弗罗斯特说,他选择了少有人走的那条路,人生因此大不同。


“少有人走的路”鼓舞了后来一代代年轻人不走寻常路。但于坚说,他走工业化的柏油马路,也走向了诗意和远方。这是调侃,也多少讽刺了我们对诗意的定义。


什么是诗意?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做《轻柔的湛蓝》:“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,那么人将仰望而问,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?是的,充满劳绩,但人,诗意的栖居在此大地上”。海德格尔受到这首诗的启发,将诗意的栖居变成一个存在主义命题,主张用“诗意地栖居”来反抗现代技术的威胁,让哪怕苦难、贫穷和辛劳的生活,都充满诗意,散发神性的光辉。


但苦难、贫穷和辛劳的生活,并不是诗意的必要条件。不是只有崎岖的、坎坷的、泥泞不堪的、点缀着牛屎蛋子的乡间小道才意味着诗意。五星级酒店、公务舱、大规模生产的电子设备、脑洞大开的社会创新产品,也可以是诗意的和优雅的。


世上的路千千万,不是最难的那一条才能抵达落日和森林。心中装有落日和森林的人,他的每一条路,都是诗意的行走;他的每一次停留,都是诗意的栖息。


荐诗 / 璟旎

2015/03/19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转发给哑光的朋友

评论

热度(1)